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新华社《全球连线》栏目解析

面对地区复杂形势和长期冲突,新华社记者不惧危险深入一线,在遇袭现场、爆炸废墟中发回独家素材,通过《全球连线》栏目传遍海内外,不仅助推新华社打造重大国际新闻报道“金招牌”“金名片”,也引导海内外受众在信息洪流中客观全面看待国际重大突发新闻,理解中国立场与有关倡议初衷。

02

二、整合报道资源,打造替代性叙事,真正实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随着世界变局中“全球南方”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也出现了重要的“南方转向”,开辟了新的话语空间和实践路径:以“建设性”“解决问题”和“正能量”为主线,冲破美西方对国际新闻传播叙事“定义权”“阐释权”的垄断,冲破西方新闻界过度聚焦冲突性报道和揭丑曝光报道的框架羁绊,打造适配各国社会文化语境的替代性叙事。

近年来,《全球连线》栏目充分发挥新华社内外联动、全球协同优势,在宣介中华传统文化与各地区文明交融互鉴、中外合作往来愈加频繁等报道中,全方位调动国内外报道资源,并将目光更多集中在“全球南方”国家,与它们一道发出强有力声音,播发了一批创意突出、制作精良的内外联动报道,为凝聚全球南方发展动能、倡导普惠包容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进行了积极探索。

2021年4月,印度新冠病毒感染达到高峰,医疗资源挤兑严重,医用氧气、制氧机、呼吸机等医疗设备尤为急缺。新华社总社编辑部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关注到中国驻印度大使发布了一条中国国内企业加班加点为印方生产医疗设备的视频,便迅速安排专人协调报道,一方面联系国内分社记者查找相关企业信息,另一方面联系驻新德里记者,采访印度有关人士。经过努力,国内分社记者成功找到国内生产企业并拍摄相关画面、采访企业负责人,同时驻新德里记者也发回了出镜和相关采访视频。这次内外联动的《全球连线》报道被近百家境内外媒体采用,不仅从小切口展现了中国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担当,也用事实有力驳斥了彼时海外的抹黑言论。在这组报道中,新华社总社编辑部发挥桥梁作用,与国内外一线采访团队充分协作沟通,通过“精准策划”“分头推进”“精细对接”方式,内外联动同向发力,将中国视角与国际视野相结合,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从《三星堆对话玛雅——跨越时空的“美美与共”》到《博鳌连线达沃斯,这两个“国际镇”有共鸣》,再到《印尼咖啡的中国消博会之旅》等,《全球连线》栏目不断进行多元主体发声和叙事话语国际化实践,推动国际舆论场出现更多超越西方话语叙事的“南方转向”,倡导基于共识的双向传播和互惠性理解。

03

三、聚焦国际议题,宣介中国主张、彰显中国智慧、展现中国方案,引发思想共情

在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闻就是世界新闻”的趋势日益明显。如何丰富世界对中华文明立体化、多层次的想象,如何让中华文明与世界“共情”并丰富他者的中华情感,成为国际传播实践新命题。

如何让国内地方报道更有国际范儿,让国际涉华报道更有中国味?新华社拥有31个遍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内分社和180多个海外分社,报道采集网络覆盖面极广,新闻触角也十分丰富而灵敏。这使《全球连线》栏目能够通过更加巧妙的方式完成部分国际传播的议题设置。

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在中国云南召开。作为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云南既有热带雨林,又有高山草甸,既能看到众多湿地水鸟,又留下不少野生亚洲象的踪迹,是讲述中国环境保护成就、生物多样性特色、乡村振兴新面貌的绝佳样本之一。为讲好云南生物多样性的故事,新华社编辑记者反复研讨,最终将目光聚焦到云南的菜市场——爱吃会吃的云南人餐桌上总是摆满种类丰富却让外地人陌生的蔬菜,结合海外受众喜爱中国美食的兴趣点,这些因素使菜市场成为观察云南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窗口之一。经过精心策划,《全球连线》栏目推出《“洋记者”看美丽中国:从餐桌上的“陌生”蔬菜看云南生物多样性》组稿,以一名外籍“吃货”记者为报道视角,讲述在云南菜市场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巧妙地通过众多“陌生”蔬菜展现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该组报道趣味性、科普性极强,受到海外网民热烈关注,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取得突出传播效果。

从报道中国新一代年轻人在各行各业中的奋斗轨迹,到记录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全球连线》推出的《以青春之名》《未讲过的中国故事》等系列报道都在海外引发积极反响。乡村振兴、美丽中国、“一带一路”、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全球连线》栏目围绕这些重大主题和海外关切话题推出多组报道,已形成常态化发稿机制,通过实地调研采访、前方记者出镜、故事化呈现报道等手段,以第一视角和全球视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展现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 《全球连线|遇炸桥封路荷枪逼停 新华社记者驱车夜行550公里奔赴基辅实录》报道截图

04

四、未来发展方向思考

回顾梳理新华社《全球连线》栏目自创设以来的报道并思考其未来发展,我们认为以下三方面是应坚持推进的方向。

一是始终站稳中国立场。面对复杂国际舆论场,我们更应坚持用中国立场报道全球新闻,用中国眼光洞察国际风云,用中国声音评判世界大事,尤其是要关注西方媒体刻意回避甚至歪曲的事实,反映全球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的正义之声,把“我们想要报道的”与“海外受众想要了解的”充分结合起来,通过推出有现场、有深度、有思想的报道,以更加强而有力的替代性叙事有效影响国际舆论场。

二是坚持抵达核心现场。面对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和复杂多变的舆论态势,新华社等权威主流媒体记者应发挥布点广泛优势,在“众声喧哗”中出现在重要新闻现场、提供更加有效准确的增量信息,发挥“定音鼓”作用。力争在重大新闻中获得独家线索、在重要时刻采访关键人物、在突发事件中到达核心现场,不断提升传播力。未来,新华社《全球连线》栏目将继续力争“哪里有重大新闻,哪里就有新华社记者的身影;哪里有新华社记者,哪里就能吸引受众关注目光”。

三是打造清新灵动风格。《全球连线》等类似视频报道应力求短小精悍、突出重要信息,以轻量化形式展现立体中国、解读复杂世界。要抓住时效,对重大新闻第一时间精准发布核心信息,开门见山突出展示关键内容和核心画面;要抓住眼球,适当考虑受众视觉需求,选择色彩明亮、信息丰富、视觉冲击力强的画面,包括视频截图制作报道封面;要抓住偏好,考虑受众年轻化、数字化浏览习惯,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选题基础上增加艺术、地理、人文、消费等内容,做到理性与感性兼收,新闻性与知识性并蓄,更加明确以全球视野、中国视角“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栏目定位,更加坚定以“事实派”为核心理念为受众提供更高价值、软硬兼具的新闻内容,引领“内容价值回归”。(作者单位:新华社总编室)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4年第7期

原标题:《重大国际新闻在场发声精彩中国故事全球讲述——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栏一等奖作品<全球连线>栏目解析》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安雨帆(实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日本队|世界杯强队|塞诺帕蒂内饰世界杯场馆装扮站|senopatiinterio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