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3日消息(记者朱宏源 苑竞玮)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之声特别策划《风一样的少年》,本期推出:《远方与“故乡”》。
9月的长白山密林深处,室外21度。室内零下8度。吉林省冰上运动管理中心的速滑馆内,吉林队和内蒙古队的冰壶交流赛正在进行。
“如果对面点球不错,咱可以打得保守一点……”
正在给队员布置战术的这位是队长张立坤。和很多出身贫寒的运动员一样。他投身竞技体育,最初只有一个朦胧的念想:练体育可以从生活的困境中突围。冰壶已经是张立坤进入职业体育,练的第三个项目了。
张立坤说:“换项目的原因很偶然,很巧合。因为在第一次受伤之后,我还有精力,还有奔头,恢复之后再继续练。但是第二次受伤之后,医生跟我说已经不能再高(强度)运动,再受伤一次可能会落下残疾。”
张立坤选择冰壶前,先后练过拳击、短道速滑。4年前张立坤14岁,这正是身体成长最快的年龄。但张立坤意外遭遇重伤,经过8个月恢复之后,又一次,胫骨骨折。提到受伤的经历,妈妈柴金华捂着心口,悲痛难掩:“已经错位了,长肉芽了,后来到医生那就把肉硬给扯开了,完了才对上。我儿子一个眼泪疙瘩没掉,给我吓得直哭,咔嚓一声都听见了。他一定要走下去,我就是在背后只能支持他。”
比断骨头更难愈合的是内心的创伤。卧床将近一年,张立坤忍不住左思右想。他不想放弃,不能愧对众人的期待。可有时冷静下来,他又只能面对受伤的事实。张立坤说:“练习走步,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小孩,不会走路,走两步可能腿就特别肿特别紫,一天可能就走10多步。也很着急,担心以后会不会落下残疾,比如我跟腱的韧带就会短一点。我不想背后支持我的人失望。”
张立坤的坚韧,让教练李广旭看到了这位少年心底的熊熊火苗。不止是张立坤,吉林省冰壶队有大半队员都来自吉林市周边的贫困村镇。李广旭说,把大家聚在一起,团队的力量可以冲破“自我怀疑”的束缚。每个个体也由此建立了自信。
李广旭说:“首先给他们建立信心,因为他们有的是从一些小地方来的,来到这有些信心不足,我希望他们更快融入大家庭。我们比赛上场有可能是一个小团队,但是我们整个冰壶队是一个大的家庭,我们每一个运动员都是互帮互助,大队员带着小队员。从我执教6年来,我对我的运动员主张的是团队奉献、付出、帮助,这些精神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通过不断磨练和层层筛选,张立坤最终入选跨项冰壶国家集训队20人大名单。
在今年1月末,瑞士洛桑冬青奥会冰壶团体预赛中,张立坤第一次以国家队队员身份出战,先以大比分轻取巴西队,接着又在关键时刻打破平局战胜了匈牙利队。成为专业运动员,改变命运的路,像一个远远看到出口的隧道,越走越亮了。
比赛结束后,张立坤得知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暴发。他赶回家乡吉林,第二天就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在吉林市人流最大的火车站,为乘客测量体温,维护秩序。
不知不觉中,改变个人命运的初衷被竞技体育重组、融化出了新的信念。危难时刻,逆流而上,是自助也是助人。张立坤说:“本身运动员就有一种拼搏的劲,还有报国的精神,因为这和比赛是一样的。就想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从拳击到短道速滑,再到冰壶场上的出色队长,体育让张立坤从小山村走上了奥运赛场。如今,这位自信的少年说,没有一条路是白白走过的。体育不止带他去到了更远的世界,更让他寻到了心里可以随时回到的“故乡”。
“通过学习拳击,让我更能体会到战胜困难,在场上即使打得鼻青脸肿,也要继续坚持完成比赛。在短道速滑队的时候,虽然受过两次很大的伤,但是我依然会坚持我的体育梦。接下来我要更加努力为家乡争光,为中国争光。”张立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