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他们每个人分别对应的赛季场均数据是多少呢?
王哲林:21.8分、11.7篮板、2.6助攻、1.1抢断、0.9盖帽。
整体投篮命中率52.8%,三分球命中率31.0%,罚球命中率56.7%。
乍一看场均的得分数据还算可以,注意,也只是还可以,毕竟他不光是常规赛的第一阵容球员,还是常规赛MVP的获得者,所以,标准得高一些。
但是,在具体到各项命中率上就差一点意思了,尤其是作为一个内线球员整体的命中5成多一点,实在算不上高,罚球就更是惨不忍睹了。
张镇麟:15.7分、6.3篮板、3.1助攻、1.6抢断、0.3盖帽。
整体投篮命中率43.9%,三分球命中率37.1%,罚球命中率77.2%。
刚才说王哲林的数据都只能算是勉强还可以,到了张镇麟这,直接来了一个“对折”。
然后命中率也不“好看”,尤其是三分球更是连4成都没达到。
就这很多球迷还说他是中国男篮未来锋线的“答案”。
只能说,任重而道远...
贺希宁:14.8分、4.9篮板、4.2助攻、2.2抢断、0.2盖帽。
整体投篮命中率46.6%,三分球命中率42.2%,罚球命中率73.4%。
数据上又是一个“递减”的存在,当然,贺希宁在球队当中战术地位肯定是没有张镇麟那么高,相对来说出手权也要少一些,而且贺希宁的命中率是要比张镇麟要好一些。
总的来说算是发挥比较稳定,但是,这个数据作为“一阵球员”的水平,确实是有点“寒酸”了。
赵继伟:11.4分、3.1篮板、8.3助攻、1.9抢断。
整体投篮命中率40.2%,三分球命中率38.8%,罚球命中率76.8%。
可以理解作为一个比较纯粹的1号位球员,得分不是他最擅长的,可是11.4的场均得分也确实是有点太少了,而且最擅长的助攻也只有8.3个,可能和其他球员相比还可以,但是,既然大家都称之赵继伟为现役最好的组织后卫,那么这个助攻数也是不高的。
具体再到命中率,投篮刚过4成,三分球不到4成,关键是罚球也不乐观。
所以,入选一阵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
吴前:17.2分、3.6篮板、5.9助攻、1.8抢断、0.1盖帽。
整体投篮命中率36.5%,三分球命中率33.1%,罚球命中率89.6%。
被很多球迷称之为“中国版库里”,但吴前的这份数据真是一点蛛丝马迹都看不到。
得分不高,三分球命中率也不高,甚至是连平均的水准都还够不到。
也就是罚球的命中率还算可以。
同问,这样的球员入选“第一阵容”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把上个赛季5位“第一阵容”球员的数据通篇看完,大家应该都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
那就是,现役的本土球员没有一个能够在CBA达到所谓的“大杀四方”水准。
说白了,大家都说CBA的水平偏低,但是,这些一阵球员,甚至连这个水平偏低的联赛都还没能“统治”,接下来入选国家队,到了国际赛场之上发挥不佳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毕竟,国际赛场所要求的要比CBA高的多。
所以,CBA依然能够作为衡量国内球员水准的一个“标准”。
只不过,要看大家对于这个“标准”的要求是在什么级别。
在我个人的观点里,真正能够称得上在CBA达到“统治”表现的,就近10年来说,只有易建联和丁彦雨航。
从2012-2022赛季,也就是NBA返回来之后的这10个赛季,基本上每个赛季的场均数据都能保持在20+10的水准。
什么叫做统治力,这就是。
丁彦雨航的巅峰赛季是在2016-2018,这两个赛季他是获得了常规赛“连庄”MVP。
场均得分都在25分左右,另外还有超过5个的篮板球。
可以说,那两个赛季基本是做到了无可阻挡。
唯一的遗憾就是巅峰时期太短了,后来因为伤病就迅速陨落了。
但是,在易建联和丁彦雨航各自在CBA打出巅峰表现的时候,相对应的在国家队的表现也是非常出色的。
由此就能很好的证明,CBA可能整体的水平确实没有那么高,但是,如果咱们的本土球员真的达到了真正顶尖水准,到了国际赛场上也是能够适应的。
所以,不要再说现在男篮的球员在国际赛场上发挥的不够出色,是因为CBA这个“大环境”拖累了他们,扪心自问一下,他们把CBA给打明白了吗?
时光倒回到20年前,一位来自上海男篮的年轻人在CBA拿到场均29.7分、18.5分、2.6助攻、1.7抢断、4.8盖帽的超级数据。
然后,就“预定”了当年NBA选秀的“状元”。
既然联赛的发展有了“天花板”,那就努力顶破它。
少年们,加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