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足踝外科侯辉歌主任医师团队,成功为一名遭遇严重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断裂的职业篮球运动员小李(化名),应用团队独创的“JUMSA技术(暨大改良复合增强修复技术)”实施了精准韧带修复。令人惊叹的是,术后第一天小李即可下地扶拐行走,第三天便能脱拐独立行走,术后第七天便已开始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这一突破性的康复速度,凸显了“JUMSA技术”在治疗高运动需求人群韧带损伤方面的显著优势。
独创技术修复断裂韧带
19岁的小李身高2.1米,是职业篮球队员。虽然左脚踝此前常有崴脚史,但在最近一场激烈的比赛对抗中,他遭遇了更为严重的扭伤,踝关节瞬间剧痛肿胀,感觉“脚踝完全松脱”。经B超检查确诊,其距腓前韧带已完全断裂。
面对如此严重的运动损伤,小李的教练紧急联系了侯辉歌主任。详细检查发现,小李的踝关节严重失稳,内翻应力测试和前抽屉试验呈强阳性。
“小李的情况非常典型,属于我们定义的‘四有青年’损伤类型:年轻、高运动需求、韧带完全断裂、关节有明显松弛。”侯辉歌主任依据团队创立的“暨大九型九剑九选”精准诊疗体系评估后指出,传统手术漫长的恢复期和潜在的功能损失,根本无法满足这位职业运动员重返赛场的迫切需求。
侯辉歌主任手术场景。
侯辉歌主任手术场景。
团队当机立断,决定采用独创的“JUMSA技术”进行“抢救性修复”。手术在关节镜直视下进行,术中视野清晰显示:距腓前韧带完全断裂。经侯辉歌主任团队的精心操作,手术不到1小时便顺利完成,术后实时应力测试显示,原本严重松动的踝关节已恢复稳固。
术后第一天,小李已能在保护下扶拐行走。术后第三天,他自信地弃拐尝试独立行走。术后第七天,小李已重返康复训练场,开始进行单脚平衡训练和阻力带抗阻跖屈等专业康复项目。
患者术后第一天就可下地行走。
患者术后第一天就可下地行走。
这一成果与团队去年发表于《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的研究数据高度吻合:JUMSA技术使患者术后下地时间平均缩短87%,重返运动场时间提前9周。
强调个体化精准诊疗
“职业运动员的成功案例固然振奋人心,但更需警惕的是日常崴脚处理不当带来的长期隐患。”侯辉歌主任分享了一组门诊数据:在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中,约80%曾经历3次以上扭伤,高达60%的患者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软骨损伤。
为解决"千人崴脚,千人不同"的诊疗难题,侯辉歌主任团队创建"暨大九型九剑九选"精准诊疗体系。该体系通过九型分类精准评估损伤类型,九剑技术对应九种手术方案。九选策略制定从手术到康复的九个参考因素,实现从诊断到康复的全流程精准管理。
“JUMSA技术的突破性在于,既能达到重建手术的关节稳定效果,又最大限度保留了本体感觉和自然活动度。”侯辉歌主任表示,对职业运动员而言,这意味着更短的停赛期、更高的竞技状态恢复质量;对普通患者,则可大幅降低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发生风险。总之,JUMSA技术为高运动需求患者快速、高质量地重返运动生涯提供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通讯员:张灿城
来源:南方+